「索非」或「蘇非」
「索非」(Sofi)是用來指稱蘇非 之道的遵循者,尤其是說波斯語和土耳其語的人會使用這個詞。說其他語言的人則使用「蘇非」(Sufi)。我認為其中差異很可能來自於對字源的不同看法。那些聲稱它源自"sof"(羊毛)、"safa"(精神喜悅、至樂)、"safwat"(純潔)、或"sophos"(希臘文,意為智慧)、或那些相信它暗示皈依之意的人,都比較喜歡用「蘇非」這個詞。而那些聲稱它源自"suffa"(房間)、且強調它不該與"sofu"(宗教熱忱)相混淆者,也都使用「蘇非」。
"sufi"這個字的定義包含許多方面,姑列舉一些如下:
‧一個在前往真主之道上的行者,他(她)已經淨化自己,並因而得到內在之光或精神上的啟蒙。
‧一個真主的謙卑戰士,那「全能者」(the Almighty)已為祂自己揀選了他(她),而他(她)亦因此從其肉體的、罪惡導向的自我 中解放出來。
‧一個進入「穆罕默德真理」的行者,他(她)身穿一件象徵謙卑與身無長物的粗糙羊毛斗篷,並且棄絕了這個罪惡和肉慾之源的世界。由於遵循「先知」及其追隨者、以及熱忱皈依者的楷#麄儽环Q為"mutasawwif",以強調其精神狀態和信仰、行為、及生活風格。
‧一個至臻真正人性之巔的行者,他(她)已經從肉慾的混沌和各種人類的卑劣中解放出來,能明瞭自己的本質、天賦的秉性和身份。
‧一個具有精神性的人,他(她)試圖像「房間」(suffa)中的人們(即那些居住在緊鄰「先知清真寺」[1]的房間中、貧窮卻學問淵博之「先知」的「門徒」)一般,藉由奉獻一生以獲得那個名銜。
有人說"sufi"這個字衍生自"saf"(純潔)。儘管他們藉由毫不間斷地侍奉真主、以及將全付心思繫於祂的努力的確值得稱賞,並且足以令他們被稱為純潔之人,但這種衍生方式在文法上卻是不正確的。又有人爭論"sufi"這個字是從"sophia"或"sophos"(希臘文,意為智慧)衍生而來。但我認為這其實是外國研究者的杜撰,他們只是想試圖證明蘇非 之道的來源是外國的─因此是非伊斯蘭的。
第一個被稱為蘇非 的穆斯林是偉大的禁慾者 庫法的阿布.哈希姆(Abu Hashim al-Kufi,卒於伊曆[2]150年)。由此,"sufi"這個字是在伊曆第二世紀「門徒」那一代及其追隨者之後才開始使用的。當時蘇非之道是由一群想要追隨「先知」(願真主予他祝福與救贖)及其「門徒」腳步、並且效法他們生活方式之精神的人所代表。此即為什麼蘇非之道總是以其為伊斯蘭生活之道的精神面向得名、並為人所記之故。
蘇非 之道努力教育人們,使其心向真主,並充溢對祂的熾烈之愛。它重視諸位先知所示範的高度道德和合宜行為。儘管隨著時間,蘇非之道已出現些許偏差,但我們不應據此來非難其追求精神純潔度的面向。
古夏里 在描述引領純潔之精神生活的蘇非 時寫道:
伊斯蘭中最偉大的名銜是「先知的門徒」(Companionship of the Prophet)。這項榮耀或恩典 十分了不起,所以只有真正的「先知門徒」才能獲得此名。第二偉大的名銜屬於「再傳門徒」(Tabi'un),即那些有幸生於「門徒」之後並且見過他們的人。接下來則是「再傳門徒之門徒」(Taba'i al-Tabi'in),亦即那些生於「再傳門徒」之後並且見過他們的人。而就在第三世代已近尾聲之時,恰巧爆發了內部衝突和信仰分歧,此時的「聖訓」學家、法學家、和神學家皆對伊斯蘭作出極大的貢獻,而同個時期的蘇非 也極為成功地復甦了伊斯蘭的精神層面。
早期的蘇非都是傑出、聖潔之人,他們引導正直、誠實、真誠、簡單和無瑕的生活。他們不追求肉體歡樂或世俗滿足,只是遵循「先知」的楷模。他們在信仰與思想上是如此平衡,不應被視為古代哲學家、基督教神秘主義者或印度教聖者的追隨者。早期的蘇非認為蘇非之道是人類內在世界的學問、事物的真實面、以及存有的奧秘。學習這份學問的蘇非定是一位決心抵達普世或完美存有之最終層級的人。
蘇非 之道是一條需要不斷努力、通往那「永恒者」(the Infinite One)的漫長旅程;也是一場需要毫無停滯地奔跑、以及永不放棄之決心、且不預期任何世俗歡愉或報酬的馬拉松。它和西方或東方的神秘主義、瑜珈或哲學完全無關,因為蘇非是下定決心抵達那「永恒者」的英雄,而不是一個神秘主義者、瑜珈師或哲學家。
在伊斯蘭之前,某些印度和希臘哲學家曾遵循各式各樣通往自我 淨化的道路,並且和他們的肉慾及世俗誘惑搏鬥。然而蘇非之道在本質上卻和這些方式不同。例如,蘇非透過祈禱、規律禮拜、全然皈依真主、自我控制和謙卑,把他們全付的生命用來探索淨化自我,但古代的哲學家卻未曾遵循這種規則和行為。他們的自我淨化(若當真可以這麼認定的話),往往不過是在他們之間創造妄自尊大和傲慢,而非謙遜與自我檢討。
蘇非 可以分為兩類:那些強調知識和努力、透過「神智」(即真主的知識,ma'rifa)以抵達其目的地的人,以及那些遵循熱望、精神至樂和探索精神之路的人。
第一群人畢生都朝著真主邁進,他們乘著知識的羽翼和真主的知識在祂「之內」及「依靠」祂前進。他們尋求對下述意義的理解:除了真主之外,別無權威及力量。因為每項改變、更動、轉變、和他們所觀察到的形成過程、以及他們所目睹或體驗到的每個事件,都是來自「神聖力量與意志」(Holy Power and Will)之可以理解的訊息,他們只不過是以不同的語言來經驗。至於第二群人,他們在其旅程及禁慾中也很嚴謹。不過既然他們追求的是隱匿不現的真實或真理、神蹟的運作、精神上的喜悅與狂喜,他們有時可能會偏離 主要的目的地,因而無法抵達「全能真主」(God Almighty)之所在。雖然這條路也是奠基於《古蘭經》和「順納」,但是它可能會導致一些入門者去珍惜像精神的位階、奇蹟的運作以及聖者之道等這類的渴望和期待。這就是為什麼前面那條在《古蘭經》指導下通往偉大聖者之道的道路會比較安全的原因了。
另外,蘇非 也把人們分為三大群:
一、抵達目的地的完美之人。這一群可再細分為兩小群:眾先知以及透過嚴格地遵循先知典範而獲致真理的完美之士。然並非所有的完美之士都可以是嚮導;相對於引導人們走向「真理」,有些人反而淹沒或滅絕於「與真主和奇蹟會晤之海」的洶湧波濤中。由於他們和看得到的物質世界間的關係完全斷絕,故他們無法引導其他人。
二、入門者。這一群也包括兩小群:那些完全否定這個世界、且不考慮後世、僅僅尋求「全能真主」的人,以及那些尋求進入天園、卻又不肯放棄品嚐某些世俗樂趣的人。這些人包括了禁慾者、禮拜 者、貧困者或無助者。
三、陷溺者或依戀者。這群人是由只想在今世過一種輕鬆、舒適生活的人所組成。因此蘇非 稱呼他們為「陷溺者」或「依戀者」,因為他們極度依戀塵世。他們主要是沒有信仰的人、耽溺於罪惡因此無法得到原諒的人。依據《古蘭經》,他們是不幸且屬於「左邊的一群人」,[3]或是那些既「聾」且「盲」又「無理解之心」的人。
有些人也分別稱呼這三群人為最前方的人(或那些被帶領與真主接近者)、右邊的人以及左邊的人。
[1] 編註:即"al-Masjid al-Nabi",為伊斯蘭第二大聖寺,位於麥地那,為西元622年穆罕默德遷往麥地那時所建。
[2] 伊斯蘭曆法是以「先知」「希吉拉」(hijra,遷居至麥地那)的那年為第一年。此事件發生於西元622年6月16日。由於伊斯蘭曆是陰曆,故比陽曆的一年短。
[3] 在「審判之日」(Day of Judgment)時,人們會被分成兩群,分站於「真主寶座」(God's Throne)的左邊和右邊。在左邊的不相信真主及「祂的先知」,過著罪惡的生活。當他們死後仍不懺悔時,便會被判入火獄。在右邊的則相信並且尋求依據真主之訓誡與教誨生活,一如祂派遣的眾先知和使者所示範的。他們懺悔並努力求取真主的歡心。他們會被判入天園。
- 在 上創建。